于 (1)青,取之于蓝
大理的云
①滇西大理是个风光秀丽的历史名城,苍山、洱海、蝴蝶泉、三塔……这些景观令各地慕名前来的游客流连忘返。但更令人难忘的却是当地的云天景象。
②在每年“火把节”来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苍山上空会出现片片瑰丽无比的红色彩云,有如无数的火把在天际燃烧,这就是美丽壮观的“火把云”。
③“火把云”的传说与“火把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唐朝的时候,大理有六诏小国,其中以南诏最为强盛。南诏王想把其他五诏吞并,于是修建了一座松明楼,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邀请其他五位诏王前来登楼赴宴。待到酒过三巡,松明楼忽然火光四起,五位诏王全部被烧死。赕诏王的爱妃柏洁夫人得知消息,立即带队前往营救。她的救夫之心感动了上苍和百姓,天空中出现如火焰般
的红云,人们手持燃烧的火把,为她照明引路。从此以后,每到这个时节的傍晚,“火把云”就会出现在天边。而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也成为大理地区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
④这种火焰般的云霞为什么会在“火把节”前后出现呢?这是因为农历六月下旬正是大理的雨季,傍晚时分太阳照射地面的高度角非常低,光线穿过低空水汽充沛的混浊气层后,阳光中的青、蓝、紫等短波光都被散射掉了,只剩下不容易被散射的红、橙、黄等长波光,当太阳光与云的角度适合时,天上就会出现片片鲜艳红霞。由于光束的逐渐转移和云片的不停波动,红霞便像一束束火把在天边燃烧。
⑤每当茶花盛开的时节,在苍山十九峰之一的玉局峰顶经常会出现一朵孤单的白云,时而飘向山下碧波起伏的洱海,时而又退回高耸峻峭的峰巅,宛若一位满怀忧伤的女子在寻觅探望,这就是当地神话传说中的“望夫云”了。
⑥相传南诏国有位美丽的公主爱上了苍山上的一位年轻猎人。二人不顾国王反对,逃到玉局峰结为伴侣。南诏王大怒,指使法师施展魔术,雪困苍山。公主宁肯冻死也不愿再返王宫。猎人为救爱妻,到寺庙盗取御寒的法衣,不料在返回途中被法师变成一个石螺沉入洱海之底。公主伤心而死化为一朵白云,每当白云出现在玉局峰上,狂风就会在洱海里掀起层层波涛。据说这是公主想要将湖水吹开,与化成石螺的夫君相见。
⑦“望夫云”的产生和大理的特殊地形密切相关。苍山十九峰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峰顶异常严寒,终年白雪皑皑,玉局峰更高达4097米,与之东西相对的洱海湖面面积为256.5平方公里。大理地区春秋两季太阳辐射强烈,洱海里的水汽不断蒸发,暖湿空气沿玉局峰向上爬升,遇到山顶的冷空气,便发生下沉运动,水汽凝成小水滴,进而形成块状白云。随着冷暖空气的强弱变化,山岭温度忽冷忽热,云块被吹得忽下忽上,呈现徘徊之状。中午和下午,大气对流最频繁,空中水汽最充沛,所以望夫云大多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同时还可能伴有阵阵大风。
⑧太阳辐射和地形地貌是形成特殊气象景观的主要原因。大理的云美妙多变、引人遐思,与大理地区特有的山水风貌、气候条件相依相存、密不可分。
(选自《百科知识》,原文有改动)
14.请仔细阅读选文②~⑦段,根据提示填空。(3分)
本文主要介绍了大理地区经常出现的云天景象“火把云”和“望夫云”,对这两种云天景象都采用了“ ——叙述传说—— ”的思路来进行介绍,这种说明顺序一般被称作 。
15.第⑦段“所以望夫云大多会在这个时候出现”一句中,加点词语“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6.选文第⑦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7.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火把云”的传说和“火把节”的源起都与唐朝时期南诏统一六诏的历史故事有关。
B.傍晚时分,太阳光线穿过低空气层,其中的短波光映射在天边的白云上,天边就会出现片片红霞。
C.苍山顶上的云朵呈现徘徊之状,是因为来自洱海的暖湿气流与苍山峰顶上的冷空气相遇,此强彼弱,不断变化,从而使得云朵随气流忽上忽下,飘移不止。
D.苍山高耸延绵,洱海碧波万丈,春秋日照强烈,夏季阵雨连连,这些都是大理的云之所以如此美妙多变的重要因素。
18.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古代百姓为什么会以大自然为对象创作出众多的传说故事。(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
B.假舆马者/假:利用
C.锲而不舍/锲:雕刻
D.而绝江河/绝:断绝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粗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
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3.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4.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积善成德”。
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不可以已 |
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
B.青,取之于蓝 |
蓝:草名,叶子可制成染料 |
C.金就砺则利 |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
D.不积跬步 |
跬:古代的半步 |
2.对下列加粗的字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A.两个“中”相同,两个“水”也相同
B.两个“中”相同,两个“水”不相同
C.两个“中”不同,两个“水”相同
D.两个“中”不同,两个“水”也不同
3.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虽有槁暴
②君子生非异也
[ ]
A.①虽然有些槁枯 |
②君子的本性没有什么差别 |
B.①虽然有些槁枯 |
②君子生下来没有什么不同 |
C.①即使又晒干了 |
②君子生下来没有什么不同 |
D.①即使又晒干了 |
②君子本性没有什么差别 |
5.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翻译正确的是
[ ]
A.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青色,是从蓝色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蓝色更深
C.青色,是从蓝草中拿出来的,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D.靛青,是从蓝色中拿出来的,便比蓝色更深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劝学》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同时这句话也表明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B.文中用“青蓝”“水冰”两个比喻,说明人经过学习会获得提高和发展。
C.“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两个比喻说明学习可以培养美德(直而不邪),增长智慧(利而不愚)。
D.以马行路和雕刻设喻,旨在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切忌浮躁。
4、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表转折,但是,连词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连词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而且,连词 (4)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表修饰,连词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顺承,就,于是,连词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假设,如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
B.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力) |
C.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
D.虽又槁暴。(“暴”通“曝”,晒干)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B.声非加疾也 |
C.假舆马者 |
D.金就砺则利 |
F. 用心一也
【小题3】下列各组中一词多义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寒于(比)水 / 善假于(介词,不译。引进作用)物也 / 取之于(从)蓝 |
B.而:君子博学而(表递进,并且)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表并列)行无过矣 / 终日而(表修饰)思矣 / 臂非加长也,而(表转折)见者远/ 锲而(表顺承)舍之 / 积善成德,而(表原因)神明自得 |
C.者:假舟楫者(代词,……的人)/ 不复挺者(……的原因) |
D.焉:风雨兴焉(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词) |
例句:其曲中规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F.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小题5】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若)锲而不舍,(则)金石可镂 |
B.吾尝终日而思(索)矣 |
C.輮(之)使之然也) |
D.輮(之)以(之)为轮) |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②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③④⑥ |
A.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
B.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
C.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
D.作者在三个比喻的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
行 衢 道 者 不 至 事 两 君 者 不 容 目 不 能 两 视 而 明 耳 不 能 两 听 而 聪 螣 蛇 无 足 而 飞 鼫 鼠 五技 而 穷。
【小题9】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李国文
②饮茶的要义,就是通过有一定温度的白水,将茶叶中的精华析解出来。这个过程,今人曰冲,古人曰煎,做法不同,道理是相似的。宋代苏轼有一首题为《试院煎茶》的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这首诗写出了茶与水、火与水的关系。据传唐宰相李德裕,曾托去江南的朋友舀回长江之水,供他煎茶,此人疏忽了,船已渡江,方想起汲水事,只好临时于江边舀了两罐捎回长安。李德裕煎出茶来一品,便说,你取的非中段中流之水吧?不要瞒我。可见唐代文人饮茶,对水的要求是很高的。
③为什么呢?因为好水还要配以“活火”,才能真正煎出好茶。水加热时释放出气泡,温度愈高,气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鱼眼大小。古人认为,沏茶的水若是滚过了头,也就是水中的氧气因不断沸腾而逸出,水便“老”了,用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点了。所以需特别讲究“火候”。东坡诗“贵从活火发新泉”中的“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扇,使炭火得到充分燃烧,使水沸腾出“鱼目”则止,这样煎出的茶,才让人饮后神情气爽。
④茶不仅有清心明目的功效,还给世人增添了许多情趣。据说宋代上自宫廷,下到民间,饮茶成为时尚。据《梦粱录》里记载,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茶肆、茶楼、茶坊、茶担,遍布全市,饮之外,有吃,吃之外,有乐,是广大民众的消闲去处。而苏东坡题为《惠山烹小龙团》诗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小团月”,则是专供宫廷饮用的龙团茶饼,属于极品的贵族饮料了。欧阳修《归田录》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团,凡二十余饼重一斤,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龙团茶分大小,小者贵重于大者,所以,有此口福的苏东坡,情不自禁咏诗记事,记叙他的这次高级消费了。
⑤今人泡茶,谁都会的,用烧开的水往杯子里或茶壶里一冲,就行了。古人煎茶,就比较麻烦,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虽是繁琐,但也显得精致些,高雅些。我国至今还保留着饮茶风俗的,有闽粤一带的潮汕功夫茶,还有北京地区的盖碗茶等。有些少数民族也沿用着古老的茶道,如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茶等。各地时常举办的茶艺表演,成为当地老百姓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⑥茶是有品格的,它的味道不十分浓烈,也不过于绵软。喜清新、倡自然、求本色、好自如的茶道,恐怕,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呢! (摘自《今晚报》,有删改)
1.在括号内填写小节序号,在横线上概括段落大意,完成文章的结构图。
(①)饮茶是门学问 |
( )饮茶最有讲究 |
( ) |
(⑤) |
(⑥)饮茶最给人启迪 |
B.苏东坡诗句“蟹眼已过鱼眼生”,指的是烧水时产生了由大到小的气泡。
C.文中第②段用唐宰相李德裕鉴水的故事,说明唐代文人都有很高的饮茶品味。
D.欧阳修《归田录》中提到“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可见当时极品茶“龙凤团”的金贵。
3.品茗是一种享受。古人是如何得到这种享受的?请补写出其煎茶的过程。
将锅置于炉火上→ →待水烧到出“鱼目”→ ,或直接取煮好的茶饮用。
4.联系文章和下面的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水也会“衰老” 水分具有一定的极性,因此分子与分子之间可以通过氢键形成一种链状结构。当水不经常受到撞击,也就是说不经常处于运动状态时,这种链状结构就会不断扩大、延伸,从而使水不断变“老”,成为老化水。静止状态被存放3天的水就是老化水。未成年人如常饮用老化水,细胞的新陈代谢会明显减慢,并影响生长发育。
材料二:沸水是“死水”中国人习惯于喝开水,即煮沸后得到的沸水,说自来水不安全。其实,自来水中毕竟还有一定量的溶解氧和矿物质,而对水加热的过程中,水中的溶解氧会因升温而散失。更可怕的是,沸水中有害物质三氯甲烷的含量是自来水的三到四倍。难怪用冷却后的沸水浇花花枯,养鱼鱼死。
(1)文中第③段中与材料一中划线的“老”意思相同吗?请说说理由。
(2)联系文章和材料二,谈谈为什么古人煎茶,烧水至“鱼目出”即可?
文言文阅读(19分)
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为颍川太守。颍川多豪强,难治,国家常为选良二千石。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举行丧让财,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箠楚之忧,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其县尉至自刺死。及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因喑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孝经》曰:‘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其纳善听谏,皆此类也。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 非常:不同寻常的事情。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
C.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 禁止:禁则停止。
D.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因其迹而大治 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B.①恩施甚厚而约誓明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相率以孝弟 ②移船相近邀相见
D.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相如持壁却立,睨柱,欲以击柱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延寿治理颍川期间,根据当地俗多怨仇的情况,教民以礼让为先,并制定各种法律,导民向善,使颍川得以大治。
B.韩延寿崇尚礼仪,爱好古代教化,每至一处就聘请当地贤士,以礼待人,广泛听取他人谋议,接纳诤言;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以整治州郡,因此辖区社会安定,奸人不敢入内。
C.韩延寿对属下,以礼相待,遇到有欺瞒或对不起自己的人,就先指责自己,致使下属伤心后悔,有的甚至以死谢罪。
D.韩延寿能接纳规劝并知错能改。他对于自己错降罪于骑吏一事诚恳认错并重用了直言规劝自己的门吏。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
(2)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
7、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代词,的人 3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代词,的地方 (3)陈胜者,阳城人也 语气词,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百度致信 - 练习册列表 - 试题列表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联系qq:3310059649。ICP备案序号: 沪ICP备07509807号-1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0812号
百度致信 - 练习册列表 - 试题列表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联系qq:3310059649。ICP备案序号: 沪ICP备07509807号-1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0812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
B.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力) |
C.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
D.虽又槁暴。(“暴”通“曝”,晒干)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B.声非加疾也 |
C.假舆马者 |
D.金就砺则利 |
F. 用心一也
小题3:下列各组中一词多义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寒于(比)水 / 善假于(介词,不译。引进作用)物也 / 取之于(从)蓝 |
B.而:君子博学而(表递进,并且)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表并列)行无过矣 / 终日而(表修饰)思矣 / 臂非加长也,而(表转折)见者远/ 锲而(表顺承)舍之 / 积善成德,而(表原因)神明自得 |
C.者:假舟楫者(代词,……的人)/ 不复挺者(……的原因) |
D.焉:风雨兴焉(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词) |
例句:其曲中规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F.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小题5: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若)锲而不舍,(则)金石可镂 |
B.吾尝终日而思(索)矣 |
C.輮(之)使之然也) |
D.輮(之)以(之)为轮) |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②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③④⑥ |
A.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
B.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
C.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
D.作者在三个比喻的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
行 衢 道 者 不 至 事 两 君 者 不 容 目 不 能 两 视 而 明 耳 不 能 两 听 而 聪 螣 蛇 无 足 而 飞 鼫 鼠 五技 而 穷。
小题9: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
B.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力) |
C.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
D.虽又槁暴。(“暴”通“曝”,晒干)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B.声非加疾也 |
C.假舆马者 |
D.金就砺则利 |
F. 用心一也
小题3:下列各组中一词多义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寒于(比)水 / 善假于(介词,不译。引进作用)物也 / 取之于(从)蓝 |
B.而:君子博学而(表递进,并且)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表并列)行无过矣 / 终日而(表修饰)思矣 / 臂非加长也,而(表转折)见者远/ 锲而(表顺承)舍之 / 积善成德,而(表原因)神明自得 |
C.者:假舟楫者(代词,……的人)/ 不复挺者(……的原因) |
D.焉:风雨兴焉(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词) |
例句:其曲中规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F.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小题5: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若)锲而不舍,(则)金石可镂 |
B.吾尝终日而思(索)矣 |
C.輮(之)使之然也) |
D.輮(之)以(之)为轮) |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②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③④⑥ |
A.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
B.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
C.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
D.作者在三个比喻的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
行 衢 道 者 不 至 事 两 君 者 不 容 目 不 能 两 视 而 明 耳 不 能 两 听 而 聪 螣 蛇 无 足 而 飞 鼫 鼠 五技 而 穷。
小题9: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文章来源: 作文励志网-调查的作文-换书节作文 http://www.upgmalaysia.com文章标题: 于 (1)青,取之于蓝
原文地址:http://www.upgmalaysia.com/xwnzw/437.html
上一篇:2.河流水系特征:水系特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